AI智能简历诊断!

想知道你的简历存在什么问题吗?

从简历规范度、职业形象塑造、职场经历、核心能力、职场竞争力五个维度综合评估,为你的求职保驾护航!

立即诊断

IPQC组长

9千-1万
扬州市不限学历不限经验

职位描述

一、团队管理与日常统筹
人员配置与排班:根据 CNC 车间生产计划(如订单量、加工工序复杂度、设备数量),合理分配 IPQC 成员的巡检区域、巡检频次,制定每日 / 每周排班表;平衡团队工作量,
日常工作监督:每日检查 IPQC 成员的工作落实情况,包括 “是否按计划巡检”“检验记录是否完整规范”“异常问题是否及时上报”;抽查检验工具(如卡尺、千分尺、三坐标测量仪)的使用规范性,避免因操作失误导致的检验偏差。
二、过程质量检验执行与管控
主导 CNC 加工全流程的检验工作,从源头拦截质量风险,核心包括:
首件检验(FQC)审核:每批次 CNC 工件开机前,审核操作工提交的 “首件自检记录”,并亲自复核关键尺寸(如公差 ±0.005mm 的精密孔、表面粗糙度 Ra0.8μm 的外观面)、加工精度(如位置度、同轴度);确认首件合格后,签署《首件检验合格单》,允许批量生产;若首件不合格,立即要求停机,协调工艺员、操作工排查原因(如程序参数错误、夹具定位偏差),跟踪整改后重新验证。
过程巡检(IPQC)计划制定与执行:根据 CNC 加工工艺特性(如易磨损刀具对应的工序、复杂工件的关键工位),制定《CNC 过程巡检计划表》,明确巡检频次(如每 1 小时 / 每 30 件抽检 1 次)、抽检比例(如 A 类关键特性抽检 10%、B 类一般特性抽检 5%)、检验项目(尺寸、外观、形位公差、切削液残留等);带领团队按计划执行巡检,使用专业量具记录检验数据,填写《CNC 过程巡检记录表》,确保数据可追溯。
末件检验(LQC)确认:每批次工件加工结束后,组织 IPQC 成员对末件进行全项检验,对比首件数据差异(如是否因刀具磨损导致尺寸漂移),评估整批次质量稳定性;若末件不合格,需追溯该批次后期工件的质量状态,必要时扩大抽检范围或全检,避免不合格品流入下道工序。
三、质量异常处理与追溯
当发现 CNC 加工质量异常时,需快速响应、精准定位,避免问题扩大化:
异常拦截与隔离:巡检中发现质量异常(如尺寸超差、外观划伤、螺纹滑牙),立即下达《质量异常停工通知单》,要求对应 CNC 设备停机;组织人员对异常工件进行隔离(如标识 “不合格品” 并放置指定区域),明确隔离范围(如当前工位、已流转至下道工序的工件),防止不合格品混入合格品。
异常原因分析:牵头组织 “质量异常分析会”,联合操作工、工艺员、设备维修工程师,通过 “5Why 分析法”“鱼骨图” 等工具排查根源 —— 例如:尺寸超差可能源于 “刀具磨损(Why1)→ 刀具寿命未设定提醒(Why2)→ 设备参数未配置刀具寿命管理(Why3)”;需明确异常是 “人为操作失误”“设备精度不足”“工艺参数不合理” 还是 “物料问题(如毛坯尺寸偏差)”。
整改验证与追溯:根据分析结果,督促责任部门(如工艺部调整参数、设备部校准精度)制定整改措施,并跟踪整改进度;整改完成后,组织 IPQC 重新抽样检验,确认异常已解决;同时,追溯异常工件的生产批次、加工设备、操作工、检验记录,形成《CNC 质量异常追溯报告》,明确责任与处理结果(如返工、报废、客户沟通)。
四、检验标准与工具管理
确保 IPQC 团队有明确的检验依据、合格的检验工具,保障检验工作的准确性:
检验标准解读与培训:接收技术部下发的 CNC 产品图纸、《检验规范》(含尺寸公差、外观判定标准、AQL 抽样标准),组织 IPQC 成员学习解读 —— 例如:明确 “外观划伤≤0.5mm 且不超过 2 处”“孔径公差需符合 GB/T 1804-m 级” 等标准;针对复杂工件(如多工位加工的箱体类零件),制作 “检验指导书(SOP)”,标注关键检验点与测量方法,避免理解偏差。
检验工具校准与维护:建立《CNC 检验工具台账》,记录量具型号(如数显千分尺、高度规、三坐标测量仪)、校准周期(如卡尺每月 1 次、三坐标每季度 1 次)、校准机构;提前提醒并组织量具送校,确保所有在用工具均在合格有效期内;监督 IPQC 成员正确使用工具(如避免卡尺摔碰、测量前清洁量具探头),定期检查工具状态,发现损坏立即报修或更换。
标准更新与同步:当产品图纸、检验规范更新时(如客户要求调整尺寸公差),***时间将更新内容同步至 IPQC 团队,回收旧版文件并替换新版;组织专项培训,确保所有成员掌握更新后的标准,避免因标准滞后导致的检验失误。
五、质量数据统计与分析
通过数据化管理,识别 CNC 加工过程中的质量趋势与潜在风险,支撑质量改进:
数据收集与汇总:每日收集 IPQC 检验数据(如各批次合格数、不良数、不良类型 —— 尺寸超差 / 外观缺陷 / 形位公差不合格等)、异常处理数据(如异常发生次数、处理时长、整改完成率);每周 / 每月按 “设备维度”“工序维度”“产品型号维度” 汇总数据,形成《CNC 过程质量周报 / 月报》。
数据分析与趋势识别:运用统计工具(如柏拉图、控制图)分析数据,识别质量薄弱环节 —— 例如:通过柏拉图发现 “80% 的不良品源于某台加工中心的尺寸超差”,通过控制图发现 “某工序尺寸波动超出管控范围(CPK<1.33)”;定期输出《CNC 质量趋势分析报告》,明确当前质量水平(如合格率
99.2%)与目标差距(如目标
99.5%)。
改进建议输出: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向生产部、工艺部、设备部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 —— 例如:针对 “刀具磨损导致的尺寸漂移”,建议 “增加刀具寿命自动报警功能”;针对 “操作工装夹偏差”,建议 “优化夹具定位销结构并加强装夹培训”,推动跨部门协作解决长期质量问题。
六、跨部门协作与沟通
作为质量管控的 “桥梁”,需与生产、技术、设备等部门高效协作,形成质量共管机制:
与生产部门协作:每日与 CNC 生产班长同步质量情况,反馈巡检中发现的操作问题(如操作工未按工艺要求装夹);当生产计划调整(如紧急订单插入)时,协同调整 IPQC 巡检计划,确保重点订单质量管控不缺位;针对生产部门提出的 “检验效率优化” 需求(如避免过度抽检影响进度),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协商调整检验频次。
与技术 / 工艺部门协作:当检验中发现 “图纸标注模糊”“工艺参数不合理” 时,及时反馈技术部 / 工艺部,推动标准明确或参数优化;参与新产品导入(NPI)的 CNC 试产过程,协助制定试产阶段的检验计划,提前识别试产中的质量风险(如复杂工序的加工精度难点)。
与设备 / 维修部门协作:若质量异常源于设备精度问题(如主轴跳动超标),立即联系设备部进行校准或维修;跟踪设备维修后的精度验证(如通过试加工检测尺寸稳定性),确保设备恢复合格状态后再投产;定期向设备部反馈 “易导致质量问题的设备故障类型”,协助制定设备预防性维护计划。
七、质量体系与培训赋能
推动 CNC 车间过程质量管控符合公司质量体系要求,同时提升团队与生产端的质量意识:
质量体系执行:确保 IPQC 工作符合 ISO9001、IATF16949(若涉及汽车行业)等质量体系要求,例如:检验记录需保存 3 年以上、异常处理需有完整闭环、量具校准需符合体系规定;配合内部审核(IQC)与外部审核(客户审核、第三方审核),提供 CNC 过程质量管控的相关记录(如巡检表、异常报告、校准证书),确保审核通过。
质量意识培训:定期对 CNC 操作工开展质量培训,内容包括 “常见质量缺陷案例(如尺寸超差的后果)”“自检互检要点”“质量异常上报流程”,提升生产端的自主质量管控意识;针对新入职操作工,联合生产班长开展 “质量规范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持续改进推动:组织 IPQC 团队参与 “质量改进项目(QCC)”,例如:针对 “CNC 加工表面粗糙度不合格” 的问题,牵头成立改进小组,通过试验不同刀具材质、切削参数,找到最优解决方案;定期总结质量改进成果,在车间内推广优秀经验(如 “某操作工的装夹方法可降低 50% 不良率”),推动整体质量水平提升。

20,861+ 岗位更新等你来订阅

一键订阅最新的岗位,每周送达

您可以在邮箱中随时取消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