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北矿金属循环利用科技有限公司-logo

江苏北矿金属循环利用科技有限公司

20-99人

公司优势

江苏北矿金属循环利用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1978年,前身是徐州国贸稀贵金属综合利用研究所,后重组为徐州北矿金属循环利用研究院。根据央企改制要求,现更名为江苏北矿金属循环利用科技有限公司,是全国首批242个部属转制研究院所之一,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国家首批创新型中央企业——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公司是以稀贵金属和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开发及产业化为主的国有独资综合性研究机构,是专业从事资源循环利用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是国家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无污染有色金属提取及节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HW50危险废物经营资质,拥有国家认可实验室CNAL认可和国家计量检测CMA认证的稀贵金属质量检测中心、中国再生协会稀贵金属再生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徐州市稀贵金属再生利用工程实验室,拥有独立法人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杂志社。公司是国际贵金属协会会员单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员单位,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贵金属学会副会长单位。公司拥有一支素质高、人才结构合理的科技队伍,科技人员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程经验,科技研发力量雄厚,其中,兼职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人,客座教授5人,教授级高工15人。共计完成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发改委产业化专项等国家科技攻关科研项目120多项,国内外企业委托科研项目300多项;获得第46届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发明博览会尤里卡金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20多项,授权专利和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40多项。公司拥有自主研发和成功工业应用的二次资源生态循环核心技术,有效解决了再生资源回收与二次污染的行业性难题,实现二次资源回收吃干榨尽和绿色安全利用。下设有贵金属循环利用中心、稀有金属循环利用中心、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中心、稀贵金属质量检测中心,可以开展小型试验、扩大试验、半工业试验和工业试验。建有铂族金属废催化剂回收生产线、废旧动力电池智能拆解与高效回收示范线、电子级硫酸镍产业化示范线。公司以技术创新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为使命,秉承生态循环,绿色发展,追求资源利用极致的发展理念,致力于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循环利用科技企业,为我国稀贵金属及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循环利用行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AI智能简历诊断!

想知道你的简历存在什么问题吗?

从简历规范度、职业形象塑造、职场经历、核心能力、职场竞争力五个维度综合评估,为你的求职保驾护航!

立即诊断

20,861+ 岗位更新等你来订阅

一键订阅最新的岗位,每周送达

您可以在邮箱中随时取消订阅

东缘酒店由广西东缘酒店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人民币,按国家四星级标准建设,集商务、餐饮、住宿、休闲于一体。酒店位于防城港市港口区西湾广场康晨小区,邻近西湾海滩和桃花湾广场,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酒店外观现代,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

酒店拥有60套不同风格和档次的客房,包括豪华海景亲子房、豪华海景大床房等。客房设施高档,装修时尚,配备液晶电视、百兆网络和高级卫浴。酒店还设有餐厅、会议室、品茗室、夜景吧及儿童游乐区,满足多种需求。本地海鲜餐厅提供精致菜肴,餐厅有包厢卡座。

酒店致力于提供优质服务品牌,坚持“客户至上”的服务宗旨。

青海三兄弟生态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生态养殖和乡村旅游开发,是一家综合性科技公司。公司计划投资2.3亿元打造集休闲度假、青少年研学旅行、原生态畜禽产品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景区。目前,已建成青海藏鸡和藏香猪养殖基地、美地花田观光园区以及设施完善的休闲度假区、停车场和景区道路等。

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嘉定基地于2004年成立,由上海大学科技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负责投资、运营与管理。依托上海大学的学科、人才及公共服务平台优势,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致力于打造“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四位一体的高科技园区,助力科技企业的研发、孵化、培育、发展与壮大。

粮食安全已成为国家战略安全,国务院740号令明确将粮食安全责任落实到各省省长责任制。作为内陆缺粮省份的贵州,急需构建新的粮食通道与安全保供基地。

在贵州省政府的引入下,中国国际农业投资公司、贵阳综合保税区与驿路粮谷供应链管理中心携手共建贵州省国际粮谷产业园,以央企国机集团与乌克兰农业一篮子协议为依托,每年向贵州提供200万吨进口玉米,重构贵州粮食产业链。

驿路粮谷供应链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专注于贸易加工、物流体系及金融赊销,围绕粮食加工产业,构建贵州粮食保供体系,助力乡村振兴。

江苏光大生态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施工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生产型企业,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拥有在线员工200余人,其中包括30余名具备中、高级职称的管理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公司引进德国先进技术与工艺,建立国际领先的生产线及现代化检测基地,并设有透水混凝土、透水地坪研究室,抗压抗折研究室以及透水地坪样块实验室。凭借科学的管理方式、精湛的制造工艺和创新的经营理念,公司快速成长为国内生态透水道路领域的领军企业。